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著有《东吴名贤记》《全蜀艺文志》《玉峰诗纂》等。
瓶身细颈、鼓腹、高圈足,圈足上饰有细长的莲瓣。在藏族传统文化中,藏王赤松德赞、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等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
主尊上方自右至左依次为萨迦贡嘎宁布、萨迦班智达、萨迦索南孜摩,下方依次为婆罗门尊者、宝杖护法神、四臂大黑天。上右手上举持宝剑,上左手放胸前结说法印,下右手持物,下左手持弓,全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莲座上下边沿饰连珠纹。铜鎏金嵌松石净水瓶高21厘米,18~19世纪。瓶盖呈宝塔形,顶端镶有珊瑚。因此,在藏传佛教里不分宗派之别,对上师赋予最为崇高的地位。
整个器物高贵典雅,色泽艳丽,工艺精湛。备注:本文根据拉萨/吉如·巴桑罗布《西藏博物馆所藏佛教文物》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2014年《收藏》01月刊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布画格鲁派上师供奉唐卡19~20世纪。
梵文贝叶《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长42厘米,宽7厘米,11~12世纪。净瓶是《律经》所说比丘日用盛漱口水的小瓶,后改作挎在胸前的小水瓶。常见的手摇鼓鼓身主要以上等木材或者象牙制作而成。纳若空行母红肤,头戴五骷髅冠,裸身露乳,身挂鲜颅串。
由于气候、历史等原因,早期贝叶经已在其发源地销声匿迹。此幅为萨迦派三空行母中的纳若空行母。
木质手摇鼓高17厘米,宽20.5厘米,18~19世纪。整书为藏文乌金体,由蓝淀纸金银汁交替形式书写,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而且有艺术、工艺价值。此尊文殊戴五叶宝冠,发髻高耸,双耳下垂,弯眉细目, 面部饱满。左肘部竖夹骷髅杖,双腿右伸左屈,右腿踩踏红时女,左腿踩踏黑威德,威立于单瓣莲花座上,表现了空行母降妖伏魔的威猛气势。
这种手摇鼓为左右双面,是大师召唤、祈请各类神灵时所使用的一种特殊法器。造型上佛祖神态宁静、安详,身着袒右肩水波纹式袈裟,结金刚跏趺坐于方形双狮、力士宝座及一层敦垫上,象征佛祖无比的威严和佛法的大无畏思想境界。本文选择部分代表文物介绍给读者。此乃千劫之佛,皆托上师恩赐。
此部《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制作精美,书写工整,彩绘插图依然艳丽,叶面平整如新。蓝靛纸金银汁书写佛经《入金刚铃坛城》长37厘米,宽10厘米。
贝叶经是书写于贝陀罗树叶上的文献典籍,主要来源于古印度。这件木制手摇鼓,鼓身微紫,腰部圈饰骷髅形象,应为密宗大师所有。
右手持金刚钺刀,左手捧盛满血液的嘎巴拉碗,仰面朝天呈饮血之状,极富动感。鼓面多用猴皮或山羊皮。通体錾刻莲瓣和璎珞图案,图案上多处镶有绿松石。自从公元5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开始,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贝叶经源源不断地传入西藏。文殊菩萨是大乘佛教的智慧菩萨。合金萨迦贡嘎宁布像高21厘米,宽16.8厘米。
座上刻有大明永乐年施之款。装帧古朴、工艺考究、以笔墨承载西藏古老文明的文献典籍等宗教文物。
塔刹上刻有大明永乐年施字样,是大明永乐年间制作的上等法器之一。文殊是曼殊师利的音译略称,意译为妙吉祥。
合金释迦牟尼佛像此尊释迦牟尼佛造像是一件早期印度造像的传世品,其题材是健陀罗、斯瓦特佛教造像当中比较普遍的结说法印释迦牟尼佛。材质多样、工艺丰富、千姿百态的佛教造像。
此幅唐卡属于格鲁派的上师供奉唐卡,其中央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上下左右根据师徒传承的历史脉络分别彩绘上百尊上师形象,以如意藤树造型,直观地讲述了次第传承。布画纳若空行母唐卡19~20世纪。每一个场景都是这样有选择地表现了故事情节,因此才能够在一块不大的象牙上将释迦牟尼一生的主要事件表现出来。宝座上沿装饰串珠,下层前沿阴刻梵文。
经夹板正面为单开光描金云纹。保存状况良好,配有一对木经夹板
国内一些美术馆通常是建了馆后,再考虑收藏和展览,然后谁有名就做谁,谁的市场好就做谁,美术馆内的策展人发挥的空间也很有限,很难做自己想做的展览,这不仅造成了展览的雷同与同质化,也使得美术馆的定位非常不清晰。最为知名的案例应该算是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对毕尔巴鄂整个城市促进振兴和创新的作用。
在纽约,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博物馆和美术馆,无论是具有大百科全书之称的大都会博物馆,还是以收藏现代艺术为主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惠特尼美术馆,还是以展示当代艺术为主的新美术馆和PS1,每座美术馆无论是在展览还是收藏都有非常清晰的学术定位,即使都是以现当代艺术为主的几个美术馆,其特色也是非常清晰,没有展览同质化的现象。这样的政策变化都会对美术馆的目标和使命提出新的要求,而美术馆如何更好地为所在社区服务,做出特色是接下来要研究的课题和面临的挑战。
另一方面在策展人制度方面,也发展得比较成熟,比如美国的博物馆协会对在美术馆工作的策展人有着非常严格和清晰的规定,尤其是在责任和权利方面,所以策展人通常也不会去做不符合本馆要求或是与本馆发展无关的展览,更不会这周做一个书画展,下周做一个当代展,然后又是陶瓷展等等。这几年,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美术馆的建设经历了一波高潮,有条件的、没条件的都争先恐后地来建美术馆,且认为是建得越大越好。在现在文化部和旅游部合并的背景下,各个美术馆都在开始新的转型或者是创新,如何避免美术馆的同质化现象,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用水+墨的展览方式来拓展水墨与公共艺术的开放性,同时打通当代艺术与非遗,既深入本土研究,又进行跨国交流,从而建立了自己的特色,这种模式其实是值得思考的,因为这个展览能够持续6年并不容易,中间也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美术馆的建设是先有收藏,然后再建美术馆。
【中华收藏网讯】如果美术馆一味地为了票房率和参观量而都热衷于做此类展览时,那些具有实验性的年轻艺术家能够展览的机会是非常渺茫了,年轻的策展人也没有多少能在美术馆策划展览,美术馆对本土艺术家推动的作用也会大大减少。因此,在目前的文化政策和创新的要求下,美术馆推出各馆具有学术深度和特色的原创展是非常迫切和有必要的一件事情,对于美术馆的可持续发展也非常有益,虽然做原创展会比较辛苦、见效慢,但是一旦做好树立起品牌,具有学术深度的原创展览对美术馆的激活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但水+墨它是原创的,是落地的,能够跟现实生活、前沿艺术发生直接关系的,是能够扎根的东西,既然能够扎根就能茁壮地成长。即使是大都会博物馆前2年刚建了当代馆,也不会对这些做当代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有太大的威胁和影响。
2018年6月,上海率先实施了《上海美术馆管理办法》,将美术馆纳入到了对于法律条款制定的环境中,也开始了对于国有美术馆和民营美术馆的调研。而国内一些美术馆通常是建了以后,再去考虑收藏和展览,然后谁有名就做谁,谁的市场好就做谁,美术馆内的策展人发挥的空间也很有限,很难做自己想做的展览,基本上是上面安排什么展览就做什么展览,或者是邀请大牌策展人来策展,而大牌策展人的艺术家圈子也很重复,这不仅造成了展览的雷同与同质化,也使得美术馆的定位非常不清晰。